close

《我家在這裡》圖/文:黃郁欽

今年8月,趁小孩放暑假安排了一趟一家四口的夏日旅行,選定旅遊地點前,我莫名強烈的想要帶小孩接近大自然,僅管捨棄可定點遊的親子飯店或樂園是跟自己過不去,但放下取悅小孩的念頭,和隊友討論後,還是篤定的帶著他們一路向前,往未曾拜訪過的鄉鎮出發!(對我這個城市俗不容易呀!

 

三天兩夜的行程很快就畫下句點,但見過的美景、與人交談獲得的新知、一家人上山下海踏過的足跡等種種情景,確在返回台北後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而慢慢發酵成一種回甘的滋味。

我開始有點想念位於鹿野的民宿,它座落在果園與農地之間,白天推開房門就可看見壯麗的山景、晚上抬頭即可等待流星劃過;我開始有點想念被兩山簇擁的花東縱谷,寬闊的視野讓人靜心看待這片孕育出優良農作物的土地;我也開始想起民宿主人口中甘苦相伴的物農日常、包車大哥所說當地觀光的興衰、布農族大哥傳達欒山部落裡世代相承的文化與維繫天然環境的不易。

這時我才意識到,有別於城市的環境固然令人流連忘返,但真正牽動人心的,在抽絲剝繭後才發現是因「在地的生命力」。

於是,我翻出黃郁欽老師創作的《我家在這裡》,透過故事,跟小孩聊聊這趟旅程的所見所聞,也試圖在喚起他們記憶的同時能注入一絲絲對這片土地的情感。

在一遍又一遍的共讀下,阿桑想跟大家分享我們在書中看到的故事鋪陳與黃郁欽老師在這本書中的創作特色。

 

一、故事時間軸由遠拉近

故事係以第一人稱描述,先從呱呱落地說起,破題就能輕易的讓讀者連結個人幼時經驗,勾起對小時候的回憶。

在好久好久以前的那個年代,年幼時我們抬頭仰望父母、家人,便有如天,「家」幾乎就是全世界,我們繞著那兒慢慢被滋養著,直到漸漸長大,這些是在阿桑心頭浮出的畫面。而故事中的時間脈絡其實就是黃郁欽老師兒時的過往,從鄉間到都市,不同的經歷經成就了此刻的自己。

 

二、具體的距離描繪由近拉遠(由小放大)

書中提到的「家」有著紅紅的屋頂,灰灰的牆,我們發現隨著不同主題切入,房子在不同的跨頁愈來愈小、愈來愈小,而伴隨座落的土地,其完整的區塊與輪廓則愈來愈大,原來,黃郁欽老師正不著痕跡的帶出我的家就是台灣這塊寶島呀! 阿桑覺得這安排很巧妙,文字上不點明,但以圖像讓讀者觀察「家」所象徵的另一層意義。

一方面,我覺得也同時呼應了當蛻變為一個成人,眼界將有所不同。幼時所仰望的天與世界在數十年後覺得它變渺小了,其實它可能未曾轉變,變得是我們長大了。

 

三、透過虛實的情境與真摯的文字傳達對家園投入的情感

阿桑覺得這本書的素材頗豐富,在每一全彩頁次主訴「我家在這裡,這裡有什麼」,從中可看到作者對過往的回憶與生活紀錄,有著平鋪直敘的真實感。但每到了下一個跨頁,則可看到以低彩度、色調單一的漫畫格式畫風,在一格格故事裡,看似是主角掉入回憶的漩渦,帶著一絲狂想,像是在森林裡抱著熊陪伴掉淚、瞬間縮小跑到稻田中驚見福壽螺,或是穿上美人魚裝躍入海中搶救大海龜,但實則將現下面臨的環境問題以較平易近人的方式帶入,並以真摯的文字注入對環境議題的關懷,因此,就算說給孩子聽,也不覺有所隔閡。

 

過去在幾次社交場合上,發現會中的長者,若彼此相談甚歡,最後都會聊到「你哪裡人?」,大家脫口而出的通常都是直指自己的「老家」,即便年幼時只待過寥寥可數的幾年,人生的重要階段都在台北或國外發展,但很明顯的,「老家」在心中的份量不會被抹去。「家」在中文的解釋裡,很難一言穿透精隨,大概要到了某個年紀,經歷一些世事,向外發展到某個程度後開始向內探索,回顧生命的歷程,才能真的體會「house」與「home」的分別,從而找尋到真正觸動內心的價值。

 

很感謝黃郁欽老師創作了《我家在這裡》,讓我們在帶著孩子第一線探訪富里、池上、關山、鹿野後,能有機會從書中反芻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觀察與悸動之處。或許咱家的阿姐和阿弟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對純樸生活的感知很快地就會被新潮的事物襲捲而去,忘了他們曾靜靜的巴著窗臺看窗外景色的變化、忘了曾有的在地生活體驗、也忘了一路上聽取的人文故事,但我深深覺得,只要起步,他們的視野會逐漸展開,最終,他們必會想起過往人事物流動所累積在身體內的情感,好好的正視所生活的這片土地,如黃郁欽老師在書的後記所述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arrow
arrow

    繪本珠寶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